6月 15, 2013

神的鑿痕

超人:鋼鐵英雄 (Man of Steel, 2013)

推出《300壯士:斯巴達的逆襲》(300, 2007)被好萊塢拱著朝拜、尊為電影工業先知的Zack Snyder,五、六年來不斷被寄予厚望,接拍改編難度極高的《守護者》(Watchmen, 2009);即使接下來在大銀幕上有兩次不太成功的嘗試,卻仍榮寵備至地受到華納等製片廠與DC漫畫公司欽點,為老牌超級英雄─超人續命,讓這系列能起死回生。上一部超人電影,是Bryan Singer票房與口碑都平平的《超人再起》(Superman Returns, 2006);這次找來科幻/漫畫改編的金童,加上Christopher Nolan扛下製片重任,成績如何?


Entertainment Weekly的影評精準看出Nolan的直接影響,讓本片的超人有濃濃的黑暗騎士色彩(甚至直接找來為黑暗騎士系列成功改造主題音樂的Hans Zimmer),加上Snyder偏愛史詩般的戲劇重量,讓《超人:鋼鐵英雄》從預告片就有呼之欲出的神話/神化氣息。果不其然,電影從開始的第一分鐘到結束,都在極力烘托超人的當代通俗文化的神祇光環。本片故事回歸到1978年版的超人電影,探討超人的起源故事,從Krypton星球、美國成長、成為超人、同族人來到地球卻是為了侵略等等,大體架構沒有更動。幾個比較有趣的細節修改像是:克拉克的童年、露易絲與克拉克的邂逅、以及露易絲對超人真實身分的了解,等等。

這些細節上的修改頗有值得玩味之處,特別是克拉克的童年。在1978年版的超人電影中、乃至於許多的超人續集片,對於克拉克的啟蒙處理,多以喜劇色彩或輕鬆的方式表現,譬如很興奮地追著火車跑、或是力大無窮徒手舉車之類的橋段。但《超人:鋼鐵英雄》讓童年的克拉克比較像個人,或者說像個以為自己是怪胎的平凡性格的人。當年不過十歲的克拉克發現自己的感官知覺與能力,能讓他看穿人事物表象、聽到最細微的聲音時,他的第一個反應,或許如同所有正常人類的反應一樣,是驚惶、恐懼、不知所措。年幼的他或許在想:為什麼會這樣?這是怎麼一回事?我發生了甚麼事?智識與心理都還未成熟的小學生克拉克,並不會立即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是超能力;他會困惑、恐懼、需要呵護與引導,而這都是完全正常的。而年紀稍長的少年克拉克逐漸發現自己異於常人的能力後,在父親的教導下知道不能以此欺侮他人或為惡;但他面對同學的霸凌挑釁卻無法還手而感到憤怒不平,這種情緒也是完全正常、於人性是合情合理的。

長年浸淫在科幻類型的編劇David S. Goyer與近年的好搭檔Christopher Nolan,聚焦於克拉克較陰暗的面向與人性掙扎,對於美漫中絕無僅有的純良英雄來說,這樣的處理方式有其風險。在我看來,這樣的交代確實增加不少戲劇重量(並且頗聰明地以插敘法讓這些成長片段分批閃現已分散張力),為這人物賦予更多的血肉。電影甚至在最後翻轉超人一個重大的設定,讓他第一次出手並不只是救援任務,也是毀滅與讓人非常驚愕的殺戮(Entertainment Weekly特別為文討論)。此設計果然引起爭論:從來不殺人的超級英雄開了殺戒,並且可能是他自己以外最後一位Krypton族人。確實,這最後的爆點讓本片的戲劇重量加倍,也增加超人的悲劇性格;但這爆點設計的兩面刃作用也在於,純良向善、貴為美國道德指標的超人,如今從全知全能全善的神格降下來、成為名符其實的超級英雄,這條路要如何再走下去?

雖然增添些許曲折,這部片畢竟是將克拉克/超人打造成凡俗神祇。從某個角度來說,造神運動或許不是太大的問題,畢竟克拉克是外星人,而他超凡的能力與近乎美國(幻)夢的道德人格,幾乎無異於神(可能只是基督神與希臘神的差別);片中甚至安排幾個情節讓人爭論他是神蹟的展現或者根本是神。但本片的造神運動不僅僅在故事內容,也在美學形式上。從第一分鐘、Krypton星球毀滅的落落長前情提要開始,Snyder就使盡全力打造史詩的故事質感與重量感如泰山壓頂的影像。不論是所有角色都過於嚴肅、或是每個畫面都像色彩與線條過於凝重的油畫,《超人:鋼鐵英雄》的造神運動企圖之明顯,都自溺到了矯情的程度,讓人喘不過氣。(兩個很好的例子是,全片幾乎只有一句punch line和一個逗趣的畫面,分別出現在超人/克拉克與露易絲接吻後、以及白目卡車司機向青年克拉克挑釁完步出酒吧時)早在《守護者》推出時,Entertainment Weekly的影評就指出,Snyder構築的畫面過於濃密而讓畫面失去呼吸的空間;若這種過度雕琢、不知收斂的影像美學是Snyder的特色,那麼此傾向到了《超人:鋼鐵英雄》只是有增無減。或許也因此,該週刊對本片更無好評。

或許這會成為《超人:鋼鐵英雄》的最大致命傷,編導組合過於用力表現超人的能力與使命、以及這種種背後所涵蓋的重量,以至於本片的史詩格局顯得做作,處處是斧鑿痕跡。至於電影收尾高潮的那段七龍珠式沒完沒了大亂鬥,多年前的《駭客任務完結篇:最後戰役》(The Matrix Revolutions, 2003)已經給了錯誤示範;編導沒學到教訓,導致狗尾續貂歹戲拖棚,怪不得別人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