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 24, 2012

2012台北電影節: 山城裡的麵包香 (Historias que so existem quando lembradas, 2011)

《山城裡的麵包香》原文海報
雖然外片的中文譯名常常很讓人崩潰,但偶而會有神來之筆。今年台北電影節引進的法國、巴西、阿根廷三國合資作品《山城裡的麵包香》,中文片名完全脫逸原文片名,卻巧妙直指電影本身充滿詩意的靜謐與沉靜的視覺與敘事美感。電影的第一幕,是漆烏黑暗中,逐漸滲進一絲幽微的燭光,白髮老嫗提著煤油燈走近,站到平台前開始準備食材。

堪堪滿百分鐘的片長,由這樣緩慢的片斷一一銜接,演繹居民盡是老人的巴西山中小鎮時光。千篇一律的日常事務,每日反覆的相同對話也有如例行公事;花白髮絲,臉上斑駁的褶痕。彷彿時間從很久以前的某天停止,便一直是這樣了。

我們甚至一度無法辨識電影中的時空。直到年輕旅人的出現。從此例行生活開始有了改變,甚至畫面都開始變得生動活潑。

沿著鐵軌而來的年輕旅人Rita,與做麵包的白髮老嫗Madalena如此相逢。Rita對攝影頗熱中,除了專業等級的數位單眼相機,還帶著復古陽春顯得笨拙的針孔相機(pinhole camera),留下彷彿鬼影的詭異影像。黑白相紙上靜止的人形與景物,有如凍結的時間,凍結的歷史,與不起波瀾的小鎮生活兩相映照。而一直拒絕入鏡的Madalena,在意識到自己的年邁與緩慢但不斷逝去的時間後,決定讓Rita為她記錄下生命盡頭的留影。

以恆常靜止的影像留下恆常流變的人事物,是《山城裡的麵包香》詩意影像與深沉故事背後的命題。它的原文(葡萄牙文)片名:Historias que so existem quando lembradas,只有被牢牢記住的故事才真正存在,更是完全反映這個不太詩意也不怎麼浪漫的命題。麵包的香氣與柔韌口感無法直接保留,卻可以透過文字或影像存活下來。是以Rita到了小鎮,便以相機穿透居民生活與進入(侵犯?)Madalena的私人空間;也因此Madalena最終決定為自己留下裸身影像。

(片中Rita的針孔相機拍攝的影像)

然試圖為不斷流變的世界留下永恆,本身便是帶有戀物色彩的迷思;這迷思約莫等於我們以為世間有某些事物是恆常不變的,譬如岩石,流水,日月。或是老朽陳舊的山中小鎮。是帶著攝影機來到小鎮的Rita,戳破那山中小鎮及其居民彷彿一直以來就那麼頹老的錯覺。底片(或數位相機)的定格所凍結的影像,對比於緩慢凋零的生命,才真正抗拒流光,讓Madalena等人意識到老之已至。攝成之影像如鬼影,原來也是攝影本身的寫照:逝者如斯不捨晝夜,那麼捕捉住那已逝者的,豈不就是鬼魅了嗎?

至此本片又多了一層關於攝影(picture/photography)與電影(motion picture/cinematography)兩者間辯證關係的問題。靜止的影像能夠提點我們關於影像中人事物的真實嗎?而運動的影像的基本元素又是甚麼,是定格的靜止畫面,還是鏡頭與鏡頭之間無法切割的連動體?這等類似於芝諾悖論的哲學高論,自然無需在此深究。不過,《山城裡的麵包香》當中關於靜止與運動、不變與流轉的古老辯證,藉由Rita的出現與她的攝影機,再次引我們浮沉絕美動人的影像中,於動靜間細細琢磨思索。

(針孔相機拍出來的鬼魅般影像)

*本片攝影與編劇成績皆令人驚豔,聲音的使用也頗不俗。其氣質如此靜謐沉穩,實在讓人難以相信這是出自年方三十的巴西導演Júlia Murat之手,而這才是她的第一部劇情長片。
**本片不知有無機會引進院線或DVD讓更多有緣人欣賞?有延伸閱讀興趣的朋友可參考這篇由製片公司發表的短文,對於瞭解本片極有助益,由此去

《山城裡的麵包香》片中的Madalena

沒有留言: